厄克哈(Meister Eckhart 12691327 A.D.)

厄克哈是德國人,少年即入道明會,後來就讀巴黎大學,求學時間擅長演講,以證道聞名。畢業以後就在巴黎大學和科倫大學教學。著作很多,由於內心的體驗,無法以哲學的理論證明,很大的部份為教會所禁止,雖然為教會所禁止,但是在哲學上有很多值得提出來討論,因為他認為生活需要一種完全是內心的生活,在內心的生活中,設法找到一種真實的存在,找到這種存在以後,設法躬身力行去實現這種存在,所以他不希望受到外在時空的約束,也不希望受到法律的制裁,希望在自己內心中豎立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態。

厄克哈認為所有的形上學,尤其是從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形上學,都在討論「存在」本身,這「存在」很可能只是屬於理論的層次,沒有人性、感性的層次在內,所以他提出真正的存在。他認為真正的存在應該是有理性的,充滿了理解的系統,應該有感情,能夠溫暖這個人性。因為他認為真理「知」的本身和「愛」的本身應該合一,對真理的嚮往,也就是對真理的愛。

「知」和「愛」如果能夠併在一起討論的話,這「愛」和「知」最後的指向或對象應該是上帝,最能夠知,最能夠愛的主體也應該是上帝,可是厄克哈總是覺得人的靈魂既然是上帝的肖像,人的內心最深處就如奧古斯丁所說的一樣,人本身自己進不去的地方,上帝已經存在那裡,他就如此結論:人的內心一定也有「靈魂火星」(Seelenfunklein),拉丁文寫成(Scintilla animae)同時厄克哈又稱之為「靈魂堡壘」(Seelenburg)。

只要我們在內心深處,找到這個「靈魂火星,我們就可和真理、上帝取得聯繫,這「靈魂火星」同時是柏拉圖學說中最主要的一點,也是聖多瑪斯或亞里士多德學說中「類比」的一條路線。它一方面從神那兒下來,一方面從人這裡上去。這「靈魂堡壘」中,神居住其間,我們進不去,別人也進不去,如果我們想進去的話,只有一個方式,就是度一種默觀的生活。這種默觀的生活,真正地使我們摒棄世界的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,回歸內心中和神交往。

所以如果在主知主義中一直討論到的上帝,是超越的上帝,是世界以外的,以全知、全能、全權來掌管人類的上帝的話,那麼神秘主義的貢獻,是找到在我們內心存在的上帝,這內心的上帝才是我的上帝,是和人類休戚相關的一個上帝。因此在人類學上或人生的目的,厄克哈認為我們人生的責任和目的,就是要我們的內心尋找「靈魂火星」,找尋那同時是超越的,又是內存的神。找到了神以後,靈魂就有了保障,使得我們的精神和神結合,利用我們心中的已知和意志,去效法神的理知和意志,以達到和神結合的地步。如困我們人在內心中可以找到「靈魂火星」,可以利用「靈魂火星」的光照去找到神,厄克哈認為這是真正的「上帝降凡」,不再是以前降凡在伯利,而是降凡在我們的內心,這第二次的降凡,才是我們靈魂真正的得救。 人的靈魂是需要神的二度降凡,因為在二度降凡裡,人是利用自己的神秘經驗,確確實實地和神合而為一。所以厄克哈提出哲學的方法,我們要回歸內心,是拋棄所有世俗的雜念,忘卻對世界所有功名利祿的追求,就是「忘記自己」(Ek-stasis)。這種「忘我」,幾乎等於中國莊子哲學中的「坐忘」,把自己的存在都忘記了。這種「忘我」的精神,是要自己真正地把握自己的情緒,引導自己走回自己的內心,和「靈魂火星」交往,能夠在「靈魂火星」中,找到和上帝相往的道路。

這種回歸內心和走出自己而走入自然,原本上都是同一條道路,都是屬於修身的道路。這種修身的道路,是真正地可以在一個人的內心中找到真我,完成自己,這個真我,其實是超越了人性,而走入神性的地步,在人和神結合的地步中,發揮了真正的人性。

(撮自鄔昆如《中世哲學趣談》P. 15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