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餐(meal)
聖經神學辭典 51 - 侯景文
人一日數次進餐,或在家中或參加公宴;或粗茶淡飯 —或大吃大嚼。這種共同飲食便在同席者中造成一種生活團體。但進餐在異教中,也如在聖經內一樣,都能有一種神的特徵。人能參加邪神的筵席而與魔鬼爲伍,也能參加主的筵席領祂的聖體聖血。藉此,人與天主或與下界的掌權者,實現他所嚮往的團體生活。
一、人們的進餐
在聖經內最簡單的進餐已是人的一種重大舉動。比如在款待人上表示禮貌(創十八1-5;路廿四29),或表示知恩感激(瑪九11),或表示親屬來臨(多七9),蕩子回家的喜樂(路十五22—32),也能成爲對救主天主的感謝(宗十六34)。雖然宴飲應充分快樂(若二1-10;參閱訓九7f),誇耀豪華則令人側目(參閱友一16),連撒洛滿也是一樣(列上十5)。奢華使人迷亂狂妄(瑪十四6—11;路十六19),有時甚至變為懲罰(友十三2)。那保持着足够的明朗,以便在這方面聽從天主警告的是有福的(達五1-20;路十二19f)!
智者們由於經驗的教訓,對進餐當持的態度擬定了一些規則,也就是對節制(箴廿三20f;德卅一12-22),明智(箴廿三1ff;德十三7),注意行爲的正直(德六10;四 十29)等簡單的忠告。他們特別警告不重款待旅客的法律的人要遭受災禍 ,並譴貴那破壞由共餐所造成的聯繫的人(詠四一10):將有一日,猶達斯由他決心出賣者的手中接受一口餅,撒彈便將進入他心中(若十三18,26f)。
二、神聖的進餐(即食胙肉)
聖經內東方的禮拜中將舉行神秘的聖宴或分食祭肉,視爲獲得神祐的保證。參加這樣的禮拜儀式,無論是摩布人的(戶廿五2)或客納罕人的(則十八6,11,15 ;廿二 9),爲以色列人是經常有的誘惑。雅威主義中也有聖餐,不過有它正統的儀式(肋三),至於拜金牛則是拜邪神的一種變相(出卅二6)。
一切進餐,至少一切有肉的進餐,都有一種神聖的特徵(撒上十四31 -35);最後,一切隆重的宗教舉動都含有祭祀的宴會(撤上九12f; 參閱4-8)。 這種聖餐的正確意義並不甚清楚,好像以色列人自己也不全明白(參閱肋十17f 所證明的猶疑不定);先知們也沒有提及。以這種作法來獲得神明的力量不是聖餐的目的,聖餐也不同於另一天真的想法,即認爲祭祀的菜餚眞是供養天主的食物(戶廿八2),聖詠的作者再也不願聽這種說法(五十12)。
不過各種傳說有一共同點:聖餐不是為創建,而是爲鞏固盟約的一種禮節——是指各部族間的盟約(創卅一 53f 參閱廿六26 -31),或天主和祂的傅油者(撒上九22)和祂的司祭們(肋廿四6-9)或和祂子民的盟約(出廿四11: 申廿七7)皆然。就如吃巴斯卦羔羊是爲紀念盟約之初的異事(Mirabilia 出十二—十三),吃初熟之菓是追念天主對自己的人不斷的照顧(申廿六)。
申命紀把這思想系統化了,使進餐的事附屬於在上主前的歡欣慶祝(申十二4—7 11f 18;十四22f,十五20: 十六10-17):惟一的聖餐是把全民聚集在天主所選為自已臨在之所的地方,百姓藉此在感激中紀念天主的降福,用祂的恩賜讚美祂。用言語、歌唱或舞蹈的慶祝,已超越了筵席的物質性。這種進展,在基督徒的積儀中也能認出,先知們的論戰對它有促進之功 ,他們反對祭祀太物質化的觀念,同時也稱揚讚頌的祭祀——唇舌的果實:「耶路撒冷,你歡樂吧!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,祂要爲你歡欣踴躍,祂要以祂的愛使你更新,祂要爲你歡欣踴躍」(索三14-17;參閱依卅29;尼十二27-43),這一主題為對新約祭祀的了解將非常重要(希十三9—16)。
三、基督的進餐
人們的歡宴慶祝,幾時有人而天主的耶穌参加,才有它全部的意義。祂以朋友的資格被邀赴拉匝祿的家宴(路十38 —42),赴加納的婚筵(若二1—11)。祂接受法利塞人西滿的邀宴,在席間却接受了罪婦的懺悔(路七36-50)。 無所顯忌地享用了稅吏瑪竇(瑪九10)和匝凱(路十九2-10)所設的筵席。 耶穌以祂的臨在賦給進餐以圓滿的價值。祂把自己的人集合在餐桌旁,並親自予以祝福(瑪十四19;十五36)。 批准款待旅客的法律(路七4ff);勸告人謙遜地選擇末席(十四7—11),且惦記着窮人拉匝祿(十六21)。這些進餐因供給天主的恩惠,已實現了古經對默西亞的預言,就是喜樂(瑪九15)寬恕(路七47)和救恩(路十九9)。當耶穌在曠野給饑餓的民衆擺設筵席時 ,更顯示了懷慨豐富(瑪十四15—21)。返回天堂的幸福,重行出谷的奇蹟(若六31ff ;參閱出十六18),基督的這些工程也是預告另一種 筵席——聖體,並且藉此預告世界末日的慶祝。
期待祂再度來臨的期間,耶穌爲新盟約的筵席揭了幕,這盟約是用祂的血蓋章的。給了祂的肉體作爲飲食以代替瑪納,爲世界的生命獻出了眞的活糧(若六31ff 48-51)。這筵席繼續祂經常和門徒們所有的進餐,大約有餅也有酒,這些聚餐把祂的人弟兄般地團聚在触四周。但祂先洗了他們的腳,象徵地表示立聖體的祭祀意義,並提醒:參加神聖的晚餐所需要的資格是謙遜和愛德(若十三2—20)。
復活節那天,復活的基督是在進餐時顯現給的人們 (路廿四 30;若廿一13);耶路撒冷的第一個教團想和復活起來的耶穌復行進餐(宗一4),在歡樂和弟兄般的融洽中重行「分餅禮」(宗二42,46)。 按保祿的意見,參加聖體神宴的先決條件是愛德(格前十一17—33)。他於是指示了聖餐的兩個幅度:它本身就是「聖事的」進餐,因爲無論誰享用這餅,便是和主成了一體,並因著主和衆人成了一體(格前十17),但這進餐還不是決定性的,他報告主要爲世末的宴會重來。
四、世末的筵席
智者們在舊約中利用筵席的象徵描寫智慧的宴會所供給的快樂(箴九1f)。在末日「上主要爲萬民擺設破格的盛宴」(依廿五6;參閱六五13),一切饑餓的人都要參加,縱然「他們沒有銀錢」(五五If)。耶穌也許給了祂的門徒這個眞福(瑪五:6)。這要在末日祂再度來臨時實現: 凡以信德響應國王邀請的人都要參加(路廿二30)啜飲新酒(瑪廿六29),且要和亞巴郞、依撒格、雅各伯在天國裹宴樂(瑪八11),但至少要穿上禮服(廿二11—14);如果僕人們忠實警醒,主人要束上腰,請他們坐席,自己一個一個地伺候他們(路十二37)。雖然衆人都來赴筵,但每人都要和主面對面地宴飲:「看,我站在門口敲門,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,我要進去同他坐席,我坐在他身邊,他坐在我身邊」(默三2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