餅、食糧(bread)
聖經神學辭典 52 - 趙一舟


餅乃天主的恩賜,其對人之重要有如力量的泉源(詠一〇四14, 15),餅是人賴以生存的最主要方法,假如人缺少餅,就等於缺 少一切(亞四6;參閱創廿八20);在耶穌所教給門徒們的禱詞中,餅或食糧似乎綜合了我們生活所急需的恩惠(路十一3);甚至餅被用爲恩惠中之最大者的標記(谷十四22)。

一、日用糧

1.在日常生活中,人往往以餅的味道來描寫人生的處境。一個受苦,又好似被天主捨棄的人,吃的是「含淚之糧」、痛苦或「灰之糧」(詠四二4;八十6,一〇二10;依卅20);高興的人吃飯的時候也高興(訓九7)。罪人所吃的是邪惡的餅或謊言的餅(箴四17);而懶人則吃閒飯(箴卅一27)。另一方面,餅不只是維持生活的方法:餅也是為分享。每次進餐需要先有一個團聚,也需要一個共享(Communion)。常同某人一起進餐,就是作他的朋友,也有時成爲他的知已(詠四一10ff 若十三18)。款待他人的義務是神聖的:每個人的食糧應供給行路者享用,視其爲天主所派遣(創十八5;路十一5,11)。特別在放逐之後,與饑饉的人分享自己的食糧的義務特別被强調:猶太人以爲這是兄弟友爱的最好表現(箴廿二9;則十八7,16;約卅一 17;依五八7;多四16)。當保祿勸格林多人捐助「聖徒」時,曾會提醒他們關於天主賜予的豐富恩惠,他首先指出食是天主所供給(格後九10) 。在基督的教會中所行的「分 餅」又指感恩禮,餅分開是爲供大家享用:主的身體變爲教會合一的泉源(宗二42;格前十17)。

2.餅為天主的恩賜:
天主在造人之後(創一29),又在洪水之後(九3)教人知道他所能吃的東西;犯罪之人應以勞苦作代價才能供應自己的需要:「你必須汗流滿面,才有飯吃」(三19)。從那時起,食的豐裕或缺乏乃成爲一種標記:豐裕表示天主的降福(詠卅七25;一三二15;箴十二11),而缺乏則視為對罪惡的懲罰(耶五17;則四f;哀一 11;二12)。所以人應該謙虛地向天主析求食糧,並以依恃之心等待。增餅的故事對於還一點非常有意義。厄里叟所行的奇跡(列下四42—44)表示出天主極豐裕的恩賜:「衆人吃了,還有剩餘」。謙虛的依恃也是福音中增餅故事所給的第一個教訓;「衆人吃了,也都飽了」(瑪十四20平;十五37P;參閱若六12.):還句話是借自一首聖詠(七八25),這使人想起天主在曠野中,用以飽餐以民的「强人之糧」。 是在一種與此相關的思想中,耶穌邀請祂的門徒向天主祈求 「日用」(瑪六11),要如同子女一般,以依待之情期待天父賜予一切(參閱瑪六25p)。

特爲個人(依卅23),或爲給特選者所許的默西亞宴會(耶卅一12),餅是末世時期最大的恩賜。耶穌同弟子所行的聚餐(瑪十一19P),是末世宴會的前奏,尤其是耶穌所立的感恩宴,在此宴中耶穌給予門徒們的餅是他的身體,這確實是天主的恩賜(路廿二19)。它準備人後日參與天國的盛宴

二、敬神用的餅

1.司祭律法視「陳設的供餅」非常重要,還是在聖殿中與爲祭奠用的聖器一起擺在桌子上的供餅(列上七48;編下十三11;參閱出廿五23—30)。其起源似乎相當古老(撒上 廿一5-7)。古代人給神明奉獻食物,供餅或許是這種古時宗教情緒的一種反映。以色列的天主却拒絕任何食物(民十三16) ,所以供餅便作爲天主與其子民之間融合(或相通)的象徵;是司祭要吃這供餅(肋廿四5—9)。

2. 初果餅(初熟祭的餅)是五旬節祭品的一部份(肋廿 三17)。「作爲呈獻的表示」這個奉獻初時所用的詞句說明其對天主的恩賜表示知恩,正如整個奉獻初果的祭禮(參閱廿三16,19)爲感恩禮。 最後還餅當然要歸屬於司祭——天主的代表(肋廿三20;參閱則四四30;戶十八13)。身為國王和司祭的默基瑟德之奉獻餅和酒,也是爲對造物者天主表示感恩之意(創十四18—20)。

3.最古的法規定,祭祀時所用的餅應爲無酵餅(出廿三 18;卅四25),以民在春節(無酵節) 也以無酵餅爲食物(廿三15,卅四18)。酵麵不可用為祭神的祭品(肋二11); 大約因爲酵麵被視爲腐壞的象徵。無論如何,當無酵節與逾越篩之祭祀合而爲一的時候,無酵餅之習慣則與出離埃及事發生連繫:這使人想起以民逃脫埃及時的倉促,以致沒有時間作酵麵餅(出十二8,11,39)。這禮節或許只是源於遊牧生活時的一種習慣,在客納罕定居的時候這習慣即被放棄。後來這無酵餅又納入一種革新的意議,因爲舊的酵母應該除去(十二15)。聖保祿為勸服領洗者度一個新人的生活,也用了這個比喻(格前五7—8)。在宗教敬禮中採用餅的習慣後來又在聖體聖事中實現;在以禮儀之動作完成增餅之後(瑪十四19p),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命令他的門徒重行祂的行爲:化麵餅爲他所犧性的身體,爲信友合一的聖事(格前 十16—22;十一23—26)。

三、天主聖言爲人食糧

亞毛斯先知會宣告人將對天主的話感到飢渴(八11),他將話比作餅或食物(參閱申八3,論瑪納)。以後,幾時談到默西亞時代的盛宴時,先知與智者所講的餅或食物則指天主的生活之言 (依五五1-3),位格化的天主之智慧(箴九5,6;德廿四19-22;參閱十五1-3)。為耶穌也是一樣,餅是指人每天應賴以生活的天主的言語(瑪四4)。 人都渴望後來能在天國聚餐(路十四15),耶穌針對人這種願望而講述了宴席的比喻。但為能赴會的首要條件是接受耶穌爲使者及其所傳達的消息。爲給首次增餅敘述一個有力的教訓背景,瑪爾谷似乎願意提示:這餅是耶穌的話,也是祂身體的象徵(谷六30,34)。按照聖若望,耶穌在肯定自己爲真的食糧時,就啓示了這增餅奇跡的意義(若六32 —33)。
他首先表現自己爲應該相信的言語
(六35-47)。因爲這降生成人的言語爲人作了犧性,對祂的信仰也必然地使人群感恩禮參與他的犧牲(六48-58)。即使就物質方面言,食糧確爲人生之必需和天主的恩踢,信友每天向天主所祈求的食糧,隨信德之發展,能有以下意義:天主的言語以及爲人犧牲的救主本身,祂是眞的天糧,生活的以及使人生活的生命之糧(六32,35,5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