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松山 (Karl-Heinz Pohl,1945-):
《心經》在《紅樓夢》中的作用
佛教的核心觀念是“無我”(an-atman),換言之,我們的“自我”不過是一種幻相,唯有獲得此等識見,我們才能得到救贖或涅槃。佛教談的不是永恆的“自我”或靈魂,而是五蘊(Skandhas)。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可以理解成構成眾生並導致“自我”情感發生的五種功能。
大乘佛教中有一個主要觀點:一個人需要意識到“自我”的“空性”,故而也意識到“五蘊皆空”。不僅五蘊或人的自我,而且所有法相(dharmas),都是“空”,即不存在不滅的物質,一切隨緣(緣起)。因此,空性意味著空是唯一的存在。
更為高深的觀念是“不二”。而這才是《心經》的主旨。 關於“不二”,《心經》的解釋是: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由此推論,結果是:“相對的”世界與“絕對的”現實無異,輪回與涅槃無異,色與空無異。
《紅樓夢》第一回提到的大石牌坊上面書有“太虛幻境”四個大字,兩邊柱子上是一副對聯:“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。” 這就是:真即是假,現實即是虛構,存在即是虛無,情感(執迷)即是覺悟。
“空空道人因空見色,由色生情,傳情入色,自色悟空。遂易名內情僧,改《石頭記》為《情僧錄》。”
覺悟與情愛無異,所以空空道人易名為情僧。同樣,真與假無異,空與色無異,最後,輪回與涅槃無異。若要覺悟獲此洞見,就必須經歷情愛世界(佛教所謂紅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