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:
聖經神學辭典 347 (于士錚)
「偶像有眼而不能看」(詠一三五16),「天主俯察天下的一切」(約廿八24),特別是「亞當的子孫」(詠卅三13王)「洞察他們的肺腑和心」(七10)。但對人來說,祂常是「一位隱藏的天主』(依四五15),「沒有人看見過,也不能看見」(弟前六16;一7;若壹四12)。但是天主選了一個民族,「將祂自己顯現給他們」(戶十四14),甚至在他唯一聖子身上顯現出來(若一18;十二45),將有一天要引領他們進入天堂,使他們「瞻仰祂的容貌」(默廿二4)
舊約
一、期望看見天主 「親眼看見上主」(依五二8)是舊約最深的願望。對樂園的思鄉病支配著全部聖經,首先是意識到失去了與天主直接及親密的接觸,是永常畏懼祂的忿怒;但也是得見主的面容並看到主的微笑的不倦不怠的希望。以色列的兩大宗教經驗:對來自先知的天主言語的經驗與在敬禮中天主臨在的經驗,二者皆指向這破格的經驗:看見天主。
1.天主顯現於先知代表先知們存在和使命的頂點。
梅瑟與厄里亞對此有過最高的經驗。梅瑟祈求天主說:「讓我得見你的榮耀」(出卅三18),天主俯允他所求,但說:「當我的榮耀經過時……我將用手遮掩你……你將看見我的背,但是我的臉,沒有人能看見」(卅三22 f)。當上主走近時厄里亞「用外衣蒙著臉」,而只聽到一個聲音(列上十九13;參閱申四12 )。 若天主不顯現,任何人也不能看見天主。梅瑟所得的特恩是絕無僅有的,「他看見上主的形像」(戶十二8)。其他先知,等級不同,但皆瞠乎其後,他們「在神視和夢中」(十二6)看到不屬塵世的事物(戶廿四 L6;編下十八18;亞九1;則一1三;申七1)。亞巴郎和雅各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(創十五17;十七1;廿八13) ;基德紅(民六,11—24)瑪諾亞夫婦也同樣有過(十 12—23)。以色列的七十位長老,也與梅瑟有限度的分享特恩,而在山上「瞻仰以色列的天主」(出廿四10,但七十賢士譯本作:「他們看到天主所在之處」)。
2. 在天主臨在之處(出廿24)的敬禮,
激發善人看到天主的期望,「尋找主的面容 」(詠廿四6)「看見主的甘飴」(廿七4),「祂的大能和榮耀」(六三3),遙望聖殿(納15)。依撒意亞的神視與梅瑟之得見天主的多次顯現頗爲近似 ,前者使先知性的神視與敬禮中的神視兩相吻合:先知神視著重於言語和使命,敬禮神視則集中於臨在(依六;嵾閱編下十八18;則十—十一)
二、見和信
得見天主的願望獲得滿足只是稀有的和局部的,因爲天主「是隱藏的天主」(依四五15),只啓示給信仰。爲了認識天主,必須聆聽祂的言語並看到祂的工程;因爲在創造的奇工妙化中「不可見的成爲可見的」(羅一20)。仰視星宿使人感到天主的大能(依四十25 f),觀察宇宙(約卅八!四一)便是看到天主。
但隱藏的天主在歷史中更使人看到。在祂爲選民所施展的奇事中(出十四13;申十21;蘇廿四17)——前所未見的奇跡(出卅四10)——以色列「看見了祂的榮耀」(出十六7)。故此認識天主便是「看見祂的驚人事蹟」並「知道祂是誰」(詠四六9ff;參閱依四120;四二18;四三20),看到他的偉蹟而信仰祂(出十四31;詠四〇4;友十四10),因爲「除祂之外沒有別的神」(申卅二39)。
但是人們猶如愚頑不靈的偶像,都是又聾又瞎(依四1 18),「有目不見,有耳不聞」(耶五21;則十二2):天主的奇蹟和神恩,本爲光照他們,反能使他們硬化於盲目中。先知們的宣講終於導致「這人民的心遲鈍,眼睛迷糊,免得他們的限睛看見……心中覺悟」(依六1O)。
新約
一、天主在耶穌基督內成爲可見的
1.天主在耶穌基督內
令人看到藉先知所預許的前所未聞的奇事(依五二15;六四3;六六8),「前所未見」的事(瑪九33)。西盎可平安謝世:「(他的)眼已得睹救恩」(路二130)。「得見耶穌的舉動的眼睛是有福的」:他們看見「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而未會看到的」(瑪十三16f);他們從近處看到、亞巴郎「從遠處」(希十一13)所看到的,亞巴郎已因耶穌的「日子」而歡樂(若八56)。爲有此福氣的條件是不因耶穌而絆倒,並看到實際所發生的事: 「瞎子看見……福音被傳揚.……」(瑪十一5f)。
2.見與信——
在對觀福音中已然,而在若望福音中尤爲清楚的是:看到耶穌所行及天主在祂內所實現的,乃是邀人相信的一個召喚,並邀人由此信德走向救恩史隱而不現的一面。 耶穌所行的奇蹟本應引人達到信仰(若二23;十41;十 一45;參閱路十七15 19)。有人要求奇蹟而未得,無疑的是 因爲所要求的奇蹟至少爲部分人,不會導致信仰(瑪十二38f;參閱谷十五32)。完美的信仰不需要看到奇蹟(若四),但事實距此理想尚遠。實際上許多人雖見過許多奇蹟,但他們既未能相信(若十二37),甚至幾乎視若無睹(瑪十三14士;若十二40;參閱依六9f)。對這些人來說,世界之光(若八12;九5)變成了黑暗,明察秋毫成了盲目:「你們如果是瞎子,就沒有罪了;但是你們說:『我們看得見』,你們的罪便常存在」(若九39f)。 同樣的主題在復活的敘述中重新出現。看到空墳(若廿28),耶穌顯現給特選的證人(宗十40f)「使人看見」(Ophthe:宗十三131;格前十五5-8;瑪廿八7,10p), 本該導致信仰(若廿;參閱瑪廿八17) 。 但是看到或聽 到那些看見的人講論復活而固執不信仍然是可能的(路廿四;廿七39t;谷十六11 —14),這裏也是一樣:理想的信仰應該是不見而信(若廿29)。
3.天主在耶穌基督內成爲可見的
若在相信之前就能看見,信仰便成了一種認識和看見。事實上不僅天在人子頭上大開(若一51;參閱瑪三16),天主的奧蹟啟示出來,生 命賜給了信祂的人(若三21),而且天主光榮的本身,即 梅瑟祇能暫時並部分地看到的光榮(出卅三22f ;格後三11) 已由主身上永久並毫無遮掩的照耀著(格後118): 「我們看到了祂的光榮,惟一聖子的光榮」(若一14)。看到耶穌便是看到聖言,「這生命與父同在,且已顯示給我們了」(若壹一1|3)。因爲「我在父內,父也在我內……誰看見了我,就是看見了父」(十四9f ;參閱一18;十二45)。
二、看見天主的本來面目
即便天主聖子降生成人,仍不能滿足我們享見天主的願望,因爲耶穌一旦尚未回到父那裏去(若十四12 28),就尚未將祂應得的光榮全部啓示(十七15)。耶穌應該消逝,應該回到祂所從出的無形世界,那是「不可見的實體」的世界,但它卻是一切可見實體的本源(希十一1f),是天主的世界。因此祂應當再成爲不可見的(若十六1019),應使人們找祂而找不到(七34;八21)。當宗徒們在耶穌升天時(宗一9ff),最後一次「看見」祂以後,一個新的時期於焉開始,其間「沒有看見過祂的」人應該愛祂,且「因信仰祂而非因看到祂」而喜樂(伯前一18f)。
將來有一天人們要看到人子「坐在大能者之右」(瑪 六64 p)並「乘雲降來」(瑪廿四30P)。斯德望已經「看見」主的這日子宛若事實(宗七55f)。默示錄暗示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已見到這種來臨:「試看祂乘雲降來;每人將看見祂,連那些曾刺透了祂的人亦然……」(默一7;參閱十九37)。但事實上,除非在信仰內,「我們還看不出萬物都隸屬於祂」(希二8)。此後不再是「眼望著天」的時候了,而要作證祂怎樣升了天,還要怎樣降來(宗一11),並在雙重的期待中生活:永遠與主同在(得前四17;斐123)並在祂完全賜與祂子女而不可接近的奧蹟中,「看天主」(瑪五8),「看祂的面容」(默廿二4),「看祂實在怎樣」(若壹三2)。